【心有戚戚焉是什么意思】“心有戚戚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原意是形容内心有所触动、共鸣,常用于表达对他人情感或处境的深刻理解和同情。现代使用中,多用来表示“我也有同感”或“我也有类似的感受”。
一、
“心有戚戚焉”最早见于《孟子》,原文为:“王曰:‘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也。’……曰:‘然则王之所大欲,可知已:欲辟土地,朝秦楚,莅中国而抚四夷也。’……曰:‘王如好货,与百姓同之,于王何有?’……曰:‘夫民之归仁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故为渊驱鱼者,獭也;为丛驱爵者,鹯也;……今王发政施仁,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朝,农者皆欲耕于野,商贾皆欲藏于市,行旅皆欲出于其途,王之所谓‘心有戚戚焉’者也。’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君主施行仁政,百姓就会自然归附,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就是“心有戚戚焉”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表达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和理解。
二、表格形式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心有戚戚焉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|
| 原意 | 指内心有所触动、共鸣,常用于表达对他人情感或处境的理解与同情 |
| 现代用法 | 表示“我也有同感”或“我也有类似的感受” |
| 使用场景 | 用于表达对他人经历、情绪的认同与共鸣 |
| 近义词 | 感同身受、同病相怜、心有灵犀 |
| 反义词 | 充耳不闻、漠不关心、无动于衷 |
| 示例句子 | “听到他的故事,我心有戚戚焉。”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日常交流中,“心有戚戚焉”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情,语气较为温和、真诚。适合用于书面表达或正式场合,不宜过于随意使用。
四、结语
“心有戚戚焉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。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鸣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仁”的一种体现。在现代社会,学会“心有戚戚焉”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与共情,建立更深厚的人际关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