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翻译】一、
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是儒家经典中的一段重要论述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那些我所认识的贫穷困苦的人,他们是否能够得到我的帮助和恩惠呢?”它体现了孟子关于仁爱、义利关系的思想,强调了君子应以仁德之心对待他人,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责任感。
在理解这句话时,需结合上下文语境,尤其是孟子在文中通过“鱼与熊掌”的比喻,阐述了“舍生取义”的人生观。而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”则进一步引申出一个道德责任的问题——作为有德之人,是否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含义及翻译,以下将提供逐字解释与现代汉语翻译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。
二、文字解释与翻译对照表
| 古文原文 | 字面解释 | 现代汉语翻译 | 说明 |
| 所识 | 所认识的 | 我所认识的 | “所”为助词,表示被动或范围 |
| 穷乏者 | 贫穷困苦的人 | 贫困的人 | “穷乏”指经济困难、生活艰难 |
| 得 | 得到 | 得到 | 这里指“获得”或“接受” |
| 我 | 我 | 我 | 指说话者自己 |
| 与 | 语气助词 | 吗 | 用于疑问句末尾,相当于“吗” |
三、综合理解
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”整句可理解为:
> “我所认识的那些贫困的人,他们是否能够得到我的帮助呢?”
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弱者的关怀,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“仁者爱人”的核心理念。孟子认为,真正的君子不应只追求个人利益,而应关注社会公平与道德责任。因此,“得我与”不仅是对现实状况的反思,更是对道德行为的呼唤。
四、结语
“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”虽简短,却蕴含深刻哲理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,也要关注他人的生存状态,践行仁爱精神。通过对其逐字解析与现代翻译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,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思想或相关经典文本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