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奇货可居是谁的典故】“奇货可居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,用来形容把稀有的、珍贵的东西当作货物来囤积,等待时机高价卖出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与秦朝开国丞相吕不韦有关的故事。
一、
“奇货可居”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,当时有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,他通过投资一位名叫子楚的秦国公子,最终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成功。他将子楚视为一种“奇货”,认为其具有极高的价值,因此不惜重金资助他,并助其登上王位,从而自己也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财富。
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吕不韦的远见卓识,也揭示了古代商贾在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。成语“奇货可居”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善于发现机会、囤积资源以谋取利益的人或行为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奇货可居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 |
| 典故人物 | 吕不韦、子楚(嬴异人) |
| 故事背景 | 战国时期,吕不韦投资秦国公子子楚 |
| 成语含义 | 把稀有珍贵的东西当作货物囤积,等待时机高价出售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投资、投机行为,或对资源的珍视与利用 |
| 现代引申义 | 指善于发现机会、抓住商机、囤积资源的人或行为 |
| 历史影响 | 展现了古代商人参与政治的智慧,也反映了社会变革中的机遇 |
三、结语
“奇货可居”不仅是历史典故,更是对人性中求利、求变、求发展的生动写照。吕不韦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关键时刻,眼光和胆识往往比金钱更重要。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,提醒人们在变化中寻找机会,把握未来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