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哪里】“小康”一词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常被用来描述一种生活水平较为宽裕、社会相对安定的状态。然而,许多人并不清楚“小康”一词的起源。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,总结“小康”一词的最早出处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。
一、
“小康”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经典《礼记·礼运》篇,原文为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今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,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,货力为己,大人世及以为礼,城郭沟池以为固,礼义以为纪。以正君臣,以笃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妇,以设制度,以立田里,以贤勇知,以功为己。故谋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。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,由此其选也。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谨于礼者也。以著其义,以考其信,著有过,刑仁讲让,示民有常。如有不由此者,在埜者去,非其人也。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,以中国为一人者,非意之也,必知其情,察其心,通其欲,而民莫不敬。夫是故圣人之治天下也,必先安其居,然后可教化之。是以君子之教,如风;小人之化,如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。是故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
在这一段中,“小康”并非直接出现,但后人根据其中“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”等思想,结合后来的解释,逐渐引申出“小康”这一概念。而“小康”一词真正明确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是在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之后,尤其是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中更为常见。
二、表格对比:关于“小康”一词的出处与演变
| 文献名称 | 出处 | 内容简述 | 是否明确使用“小康”一词 | 说明 |
| 《礼记·礼运》 | 战国时期 | 描述“大同”理想社会,强调公平、和谐 | 否 | 未直接使用“小康”,但包含相关理念 |
| 《诗经》 | 先秦 | 讲述民生、劳作与生活 | 否 | 无“小康”一词 |
| 《尚书》 | 先秦 | 叙述古代政治与道德 | 否 | 无“小康”一词 |
| 《孟子》 | 战国 | 提出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 | 否 | 引申“小康”理念 |
| 《汉书·食货志》 | 汉代 | 记载经济政策与民生状况 | 否 | 无“小康”一词 |
| 《论语》 | 春秋 |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| 否 | 无“小康”一词 |
| 《唐宋八大家文集》 | 唐宋 | 后人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| 否 | 无“小康”一词 |
|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 | 现代 | 对“小康”的定义 | 是 | 明确解释“小康”含义 |
三、结论
“小康”一词虽然在早期经典中并未直接出现,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《礼记·礼运》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状态。随着历史发展,尤其是在汉代以后,儒家学者对“小康”概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和推广,使其成为描述社会安定、人民富足的重要术语。
因此,可以说“小康”一词的最早思想来源是《礼记》,而“小康”作为正式词汇,则是在后世逐步形成并广泛使用的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小康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或政策内涵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