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凶相毕露】“凶相毕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情绪失控或行为极端时,原本隐藏的凶恶面目完全暴露出来。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人的外在表现,也常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情况下显露出其本质,尤其是负面的一面。
一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凶相毕露 |
拼音 | xiōng xiàng bì lù |
释义 | 原指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出来,现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某种情况下暴露出其恶劣本质或真实面目。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若夫隐情饰过,以避公议,非所以昭明德行也。今诸公卿,皆知其心,而不能正言,反从而附之,是使奸邪之徒,凶相毕露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性格、行为或事件的本质,常带有贬义色彩。 |
近义词 | 真相大白、原形毕露、恶贯满盈 |
反义词 | 表里如一、虚怀若谷、藏锋守拙 |
二、使用场景与例子
场景 | 例子 |
人际关系 | 他平时待人温和,但一旦被逼到绝境,便凶相毕露,对同事破口大骂。 |
社会现象 | 面对突发事件,一些人开始暴露本性,凶相毕露,甚至引发冲突。 |
文学作品 | 小说中,反派角色在关键时刻终于现出原形,凶相毕露,令读者震惊。 |
新闻报道 | 某些官员在腐败被曝光后,态度强硬,凶相毕露,引起公众强烈不满。 |
三、文化内涵与启示
“凶相毕露”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描述,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压力、诱惑或权力时,人性中的阴暗面可能被激发出来。同时,这一成语也强调了“表里如一”的重要性——真正的强者并非靠伪装维持形象,而是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与理智。
此外,从道德角度来看,“凶相毕露”往往伴随着失德、失信和失衡,因此,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社会治理中,都应注重引导和规范,避免让人或制度在关键时刻暴露丑恶本质。
四、结语
“凶相毕露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警示意义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当警惕那些在关键时刻显露凶相的人或事,同时也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,做到内外一致,远离险恶,走向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