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
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春晓》。全诗为: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。
从诗句中可以看出,“风雨声”是夜晚的声响,而“花落”则是春天特有的现象。在春季,花开繁盛,但春风细雨也常常带来花瓣飘落的景象。因此,这句诗所描绘的季节应为春天。
虽然“风雨”常被用来象征动荡或不安,但在古诗中,它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,尤其是在春天,雨水和风的交织往往伴随着花开花落,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宁静的美感。诗人通过这一场景,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,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、美好易逝的感慨。
此外,诗中的“花落知多少”并非单纯地描述花朵凋零的数量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。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然之美的珍惜。这种意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理,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。
综上所述,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