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马说高中课文原文】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式议论文,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中。文章通过“千里马”与“伯乐”的关系,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,以及对识才、用才者的呼唤。本文语言精炼,寓意深刻,是学习古文的重要篇目。
一、文章
《马说》全文共四段,主要围绕“千里马”与“伯乐”的关系展开论述:
1. 提出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的观点,指出千里马常有,但伯乐不常有,强调了识才的重要性。
2. 描述千里马因无人识别而被埋没的命运,指出其才能无法得到施展,甚至沦为普通马匹。
3. 第三段:分析千里马不被重用的原因,认为是“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”,即养马的人不了解它的能力。
4. 第四段:发出感叹,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,并呼吁社会重视人才、发现人才。
二、关键内容对比表格
内容要点 | 原文句子 | 含义解释 |
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| 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 | 强调伯乐是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关键人物 |
千里马的处境 | 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” | 千里马被当作普通马对待,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|
食马者的无知 | “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” | 养马的人不了解千里马的能力,导致其才能无法发挥 |
对人才的呼吁 | “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” | 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不满与对识才者的呼唤 |
三、写作特色
- 结构严谨:文章层层递进,逻辑清晰,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,最后发出感叹,结构完整。
- 比喻手法:以“千里马”比喻人才,“伯乐”比喻识才之人,形象生动,寓意深刻。
- 语言简练:全文用词精准,句式整齐,富有节奏感,便于诵读和记忆。
四、现实意义
《马说》不仅是一篇古代散文,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在当今社会,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尤为重要。文章提醒我们,不仅要珍惜人才,更要具备识别人才的眼光,避免“千里马”因无人赏识而被埋没。
结语:
《马说》虽短,却蕴含深意,是韩愈对人才命运的深刻思考。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,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:识才、爱才、用才,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