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动辄得咎成语解释】“动辄得咎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中稍有不当,就会受到责备或惩罚。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的敏感性和后果的严重性,尤其适用于对人要求严格、纪律严明的环境。
成语释义
- 出处: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子西曰:‘吾未如之何也。’子产曰:‘君子之言,信而有征;小人之言,僭而无征。’”后世引申为“动辄得咎”。
- 字面意思:一有行动就招致责难。
- 引申意义:形容人在做事时稍有不慎,就会被指责或处罚,多用于批评制度苛刻或管理过严的情况。
成语用法
- 结构:动词 + 动词 + 名词
- 常用场合: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表达对某种严厉制度的不满或对个人行为谨慎的提醒。
- 感情色彩:偏负面,带有批评意味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动辄得咎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 |
字面意思 | 一有行动就招致责难 |
引申意义 | 行动稍有不当即受责罚,多用于批评制度或管理方式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表达对严格制度的不满或对行为的谨慎提醒 |
情感色彩 | 负面,带有批评意味 |
近义词 | 动则得咎、稍有不慎 |
反义词 | 从容不迫、无拘无束 |
总的来说,“动辄得咎”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工具,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严格的规则和环境时,要更加谨慎行事,同时也反映出对制度合理性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