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杜鹃啼血是什么意思?】“杜鹃啼血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文学作品中,用来形容极度悲伤、哀痛的情绪。这个词语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,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。
一、含义总结
“杜鹃啼血”字面意思是“杜鹃鸟啼叫时流出血来”,但实际上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鸟儿真的流血,而是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一种深沉的悲痛情绪。在古代诗词中,它常用来表现思乡、离别、亡国、悼念等情感。
二、来源与典故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源于中国古代传说及诗歌,最早见于《庄子》、《山海经》等古籍 |
杜鹃鸟 | 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鸟类,常被视为哀伤的象征 |
咬竹说 | 传说杜鹃鸟因啼血而使竹枝染红,象征悲伤至极 |
文学应用 | 多用于抒发忧国忧民、思乡怀人、爱情悲剧等情感 |
三、常见用法与例子
用法 | 示例 |
表达哀伤 | “杜鹃啼血,泪尽湘江。”(出自唐代诗人李贺) |
抒发思乡 | “杜鹃啼血归何处?愁绪万千梦难成。” |
描述悲剧 | “杜鹃啼血,只因情深意重。” |
四、现代引申义
在现代语境中,“杜鹃啼血”虽然仍保留其文学色彩,但更多被用来比喻:
- 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深切怀念;
- 面对巨大痛苦时的情感宣泄;
- 在艺术创作中营造悲怆氛围。
五、总结
“杜鹃啼血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,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伤、思念、忠诚与牺牲的深刻理解。它在文学、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,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。
项目 | 内容 |
含义 | 形容极度悲伤、哀痛的情绪 |
起源 | 古代传说与诗词文学 |
象征 | 悲伤、思乡、忠贞、哀悼 |
应用 | 文学、艺术、日常表达情感 |
现代意义 | 引申为深情、执着、痛苦的象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