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罢黜的意思】“罢黜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语境中。它通常用来表示官员被免去官职、职位或权力,有时也用于指代君主废除某些制度或法令。这个词在历史上常与政治斗争、权力更迭密切相关。
一、
“罢黜”一词源于古代汉语,意为“罢免、废除”。在古代政治中,常用于描述皇帝或上级对官员的处分行为,如罢免其职务、剥夺其权力等。此外,“罢黜”也可用于指废除某种制度、法律或思想,如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
该词多见于史书、典籍及文言文中,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。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,但在涉及历史、文化、政治等内容时仍会用到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罢黜 |
拼音 | bà chù |
词性 | 动词/名词(古义) |
基本含义 | 罢免、废除;常用于指官员被免职或制度被废止 |
出处 | 多见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古代典籍 |
用法举例 | - 皇帝罢黜奸臣 - 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 |
近义词 | 废黜、罢免、革职 |
反义词 | 任用、提拔、封赏 |
现代用法 | 较少使用,多用于历史、文学语境 |
语体色彩 | 文言色彩浓厚,偏书面语 |
三、拓展说明
“罢黜”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:
- 政治层面:如“罢黜贪官”,指皇帝或朝廷将腐败官员撤职。
- 思想层面:如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,旨在统一思想,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。
- 法律层面:可指废除某项法律或制度,如“罢黜旧法”。
由于“罢黜”一词带有较强的历史感,现代人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,但在阅读古籍、研究历史或撰写相关文章时,了解其含义尤为重要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罢黜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,更是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。理解它的意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背景与语言演变。